一、何谓流行性出血热?
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,为自然疫源性疾病,鼠为主要传染源,临床上以发热、休克、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。
二、出血热的传染源?
鼠类为主要传染源。
三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?
主要经呼吸道传播、消化道传播、接触性传播、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。
四、哪些人群易患出血热?
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,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,其他人群亦可发病,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。
五、出血热的潜伏期?
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需经一段时间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,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,该病潜伏期4~46天,一般2周左右。
六、出血热和鼠疫是一回事吗?
出血热和鼠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染病。
鼠疫是由细菌(鼠疫杆菌)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,为野鼠间的烈性传染病,通过染菌的鼠蚤,经人皮肤或呼吸道传入人体后引起鼠疫。本病发病急骤,传播迅速,病死率高,为国际检疫的传染病,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,而出血热为病毒感染,在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。
七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?
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。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、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。五期经过为:发热期、低血压休克期、少尿期、多尿期和恢复期。
八、出血热的“三红”、“三痛”指的是什么?
“三红”:面红、颈红、前胸红,重者呈酒醉貌。
“三痛”:头痛、腰痛、眼眶痛。
“三红”、“三痛”是出血热的早期(发热期)表现,常做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。
九、出血热的出血现象?
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,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,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,呈针尖样出血点,眼结膜呈片状出血,少数患者鼻衄,黑便、血尿,严重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和腔道大出血。
十、本病早期诊断要点?
1、急性发热,有乏力、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,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腹痛等消化道症状,特别是热退后症状加重。
2、“三红”和“三痛”表现。
3、皮肤粘膜有出血点。
4、白细胞数升高,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,可见异型淋巴细胞。
5、出现蛋白尿,且迅速增多。
十一、出血热的治疗原则?
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,过三关,防治并发症。
1、三早一就:指早发现,早休息,早治疗和就近治疗。
2、过“三关”:“三关”指出血热病程中发生的“休克关”、“出血关”“肾功能衰竭关”。这是本病过程中最严重、最危险的三个关口,都可能导致死亡。
3、防治并发症:严重并发症是出血热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,因此在整个病程中都要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。
十二、本病有哪些并发症?
出血热能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,主要包括腔道大出血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(脑炎、脑膜炎、脑水肿、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),肺水肿,中毒性肝炎,中毒性心肌炎,继发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等。
十三、出血热的预后?
本病预后与病情轻重,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相关。近年来,通过诊断和治疗措施改进,病死率已由10%降为3%~5%。
十四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?
科学灭鼠与免疫预防相结合是预防出血热的重要措施。凡是发现有人间或鼠间出血热疫情的地区,都要强化集中反复灭鼠。凡是拆迁地区,在搬迁前后应各进行一次彻底灭鼠。居民户要有防鼠设施,努力降低鼠密度和鼠带毒率。对10~70岁的健康人群接种双价出血热疫苗是控制出血热的有力措施,一般目标人群接种率应达到80%以上。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民工和个体商贩、经常出差、旅游及野外作业人员、军人、从事物业维修、仓储、环卫、餐饮及接触实验动物的人员也应注射疫苗。采用0、14天基础免疫两针,6个月加强一针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,可获得3~5年的保护效果。做好疫情监测,防鼠灭鼠,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,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。对流行地区人群和密切接触者可注射出血热疫苗,每次1ML,共注射3次。一年后应加强一针。
|